公司动态

2017年花费300亿!曾经不受欢迎的格力机床如今赢

十六年前,格力生产线上的一台进口机床发生故障。当外国工程师来维修时,他们看着中国团队哈哈大笑。十六年后,格力制造的“五轴高速双龙门加工中心”击败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个项目,荣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。其精度比德国同类产品高30%。 17年来中国“工业母机”走了一条什么样的路?脖子不能动的时候有多痛?如今,可能有人认为高端机床不仅仅是加工机器,但在10年前,这是令中国制造业头疼的“心智问题”。高端五轴机床90%进口。德国、日本和瑞士控制着世界70%的市场。不仅购买成本高,而且还有局限性。 董明珠去了在第一次采访中详细介绍了这一点。格力首次采购德国五轴机床耗资超过500万美元。使用几年后,精度有所下降。想请国外工程师帮忙调整一下。不但要收20万元的维修费,还要等时间表。如果早的话,可能需要三个月,如果晚的话,可能需要不到六个月。更令人沮丧的是,核心技术根本没有公开,甚至不让中国团队看到机床的内部参数,生怕从中吸取教训。 当时,不仅是格力,航空航天、汽车领域的民族企业也在做出类似的努力。如果您想加工飞机发动机叶片,您应该在瑞士购买高性能机床。对方还附加了一个条件:“该设备只能用于民用产品,并且军工行业不行。”这意味着关键领域的制造业主导权掌握在别人手中。 Nettu在2017年爆发,它面临哪些挑战?当格力决定开发自己的高端机床时,没有人认为这是可能的。毕竟,这个生意是“慢工出细活”。需要钱,需要人力,需要时间,但不一定会产生结果。醋。董明珠当时就决定:“我们每年投入20亿利润用于研发,即使短期看不到利润,我们还是要坚持下去。” 这份执念持续了17年,总共耗资超过300亿。困难的不仅仅是钱,还有钱。还有技术障碍。对于五轴机床来说,不仅仅是“多转几个方向”;五个坐标轴的精确对齐非常重要,误差应保持在 1/1000 毫米以内。 由于格力团队最初经验不足,他们寻求突破在他们的专业领域,例如逐步将空调伺服控制技术和热管理技术转移到机床研发中。最痛苦的是,团队2019年研发的第一代双5轴机床在测试过程中不断出现“碰撞”问题。加工零件时,轴上可能会出现轻微划伤,导致精度较差。 工程师们连续三个月坚守车间,每天睡四个小时,反复调整算法,最终解决了研发出可在0.1秒内检测0.003mm位移偏差的“两轴双梁智能防撞系统”的难题。我们原本想与一家国外机床直驱电机制造商合作,但他们要求我们每台提高10万日元的价格,而且无法保证稳定的供应。 Glee刚刚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并花了五年时间工作王在这个问题上。最后,我们制造了一个转速为 24,000 rpm 的直驱电机。其性能已达到德版,但成本却低40%。 赢得金牌可不是这样的。最终,格力机床荣获日内瓦金奖。很多人以为“中国的机床已经全面超越其他国家”,但突破之路还没有结束。现在,这款屡获殊荣的机床 GA-FMB3020D 尽管满足精度和速度标准,但比德国设备(约 200 万台)便宜 40%。 但目前高精度光栅尺、高品质轴承等“小零件”仍需进口。格力工程师表示:“这些零件的加工精度无可挑剔。”一直很高,国内企业还在努力。预计需要三到五年才能完全独立。”但好消息是,“分手效应”正在显现。已经出现了。过去,没有人愿意使用国产五轴机床。目前,格力机床不仅进入了航空航天、导弹制造产业链,还向特斯拉供应商广东宏图采购了12台机器。 2020年,机床全国五轴销量市场份额不足20%。 2025年将超过50%。即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,也有70%的企业使用国产机床。更重要的是,这一“突破”给了更多中国企业信心。目前,美的、海尔也开始大力开展机床研发,有的地方政府甚至设立专项“工业机械科研基金”,启动更多中国机床企业。 毕竟,只有“工业母机”强大了,中国制造的腰才能真正强大起来。有人问是否值得花17年建造一台机床。领奖后,董明珠表示:“核心技术是买不来、求不来的,硬骨头要自己啃。” 17年来,格力机床从被嘲笑到夺得金牌。它是中国制造的缩影。没有捷径或奇迹。只要人们克制住自己的能量,把“卡住”的痛点变成“前进”的立足点。未来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,但只要这种“硬坚果”能量持续下去,中国机床就会不断前进。对中国制造业的信心也将增强。 声明:个人创作,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:本文由网易自有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作者上传发布,仅代表作者观点。网易仅提供一个信息发布平台。 注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)由您上传发布网易号的用户,一个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的社交媒体平台。